党史事件
功垂祖国铸青史
功垂祖国铸青史
发布时间:2010-01-25
———纪念彭雪枫诞辰100周年
中共南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赵河成
今年9月9日,是一代名将彭雪枫将军100周年诞辰。彭雪枫将军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生前受到全党全军的爱戴敬仰后受到千百万人民的哀悼怀念。他毕生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英勇奋斗的丰功伟绩和无私奉献精神,将永远光耀中国大地。南阳是将军的家乡我们为拥有这样一位英雄而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在将军百年诞辰之际,特撰写此文,以志纪念。
一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是一个从充满苦难的乱世走向辉煌的振兴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个翻天覆地的大变革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历史人物。彭雪枫就是其中一位文韬武略、光彩夺目的革命志士。他革命20年如一日,对党披肝沥胆、忠贞不渝,为人民出生入死、赴汤蹈火,为党的事业发展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永不磨灭的历史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彭雪枫将军1907年9月9日出生于镇平县,1921年夏离开家乡到京津地区求学,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6月受党组织派遣,先后到山东、江苏等地从事兵运、农运、匪运工作。1930年4月,中央军委批准他到红军工作,从此开始了驰骋疆场的戎马生涯。
在土地革命时期,彭雪枫历任红三军团师长、政委,江西军区代司令员、政委,红军大学政委,中央军委一局局长,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司令员等职。他历经百战,屡建奇功,被誉为中央红军中“优秀的青年将领,模范的政治委员”。1930年7月,红军第一次攻占长沙,时任红八军一纵队政治委员的彭雪枫,奉命率部与敌正面激战,首先登城,攻入市区,活捉敌军两名团长,并砸开监狱,营救出马日事变中被捕的同志。从长沙撤退时,军团政治部和湖南省行动委员会一部分同志陷入重围,彭雪枫部前往营救。他临危不惧,带领部队冲锋,同敌人展开肉搏,终于把被困同志解救出来。受到军团总指挥彭德怀的嘉奖。
在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中,彭雪枫披坚执锐,纵横驰骋,立下赫赫战功。在第一次反围剿中,他率领红二师协同兄弟部队包围上固、下固,断敌后路,保证了龙岗之战全胜,歼敌张辉瓒部9000余人。在第二次反围剿中,他率部与兄弟部队打援,歼敌三个多团。在第三次反围剿中,他率部转战千里,在全歼敌四十七师、五十二师及九师的莲塘、方石岭之战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红二师师长郭炳生擅离职守,图谋叛变,使部队处于不利境地。时任红二师政委的彭雪枫率领师直属队和七团与敌军激战三天三夜突出重围后,迅速带领15名骑兵,跟踪追赶郭炳生和他带走的五团。追上后,他及时揭穿了郭炳生的叛变阴谋,带领五团又回到了中央苏区。周恩来、彭德怀、陈毅赞誉彭雪枫“挽救了部队,表现了我们红军政治工作人员的领导作用”和“应付事变的机警和能力”。为此,中央军委授予他“红星奖章”。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他率部在八角亭与敌军展开浴血鏖战,打退数倍于我之敌的多次反扑,击溃敌军一个主力师,挽救了危局。在这次战斗中,彭雪枫光荣负伤。
长征途中,许多著名的战役、战斗,都记录着彭雪枫的光辉名字。在娄山关、遵义、土城等战斗中,他指挥的部队都是担任主攻,打得敌军丢盔弃甲,抱头鼠窜;在二渡赤水、回师遵义、横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进军天全城、翻越雪山、通过草地等军事行动中,他均率部担任前锋,所向披靡,锐不可当,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赞扬。
1935年11月,红军到达陕北后,彭雪枫任红一军团第四师政委。他率领四师健儿和兄弟部队一起参加了著名的直罗镇战役,夺取了战役的胜利,“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改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彭雪枫率部与兄弟部队一起强渡黄河,参加东征。并广泛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筹集抗日经费,扩大红军。
抗日战争爆发后,彭雪枫历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北方局联络局书记,河南省委常委、省委军事部长、省委统战委员会主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豫皖苏区党委书记,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新四军四师师长兼政委,淮北军区司令员等职。在斗争复杂的险恶环境中,他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游击战争,积极发展抗日武装,创建和开辟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彭雪枫率领豫皖苏根据地军民,一面对日伪军进行反扫荡,一面英勇抗击国民党顽军的进攻。从1941年1月下旬到4月中旬,经过3个月艰苦卓绝的斗争,与敌人进行了50余次战斗,给敌人以重大杀伤。1942年11月,日、伪军6000余人,在骑兵、坦克、飞机配合下,又向我淮北根据地大规模扫荡。他亲自率领前梯队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经过33天浴血奋战,历经大小战斗30余次,夺取了反扫荡斗争的胜利。据1938年至1944年的不完全统计,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第四师各部进行大小战斗2700多次,歼灭敌伪48000余人,取得了敌我伤亡比例7.5∶1的辉煌战绩。
1988年10月,彭雪枫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33人一起,被中央军委确定为我军的军事家。这是党和人民对他在革命战争中立下的赫赫战功的崇高评价。
二
彭雪枫不仅是一位驰骋疆场的猛将,而且是一员具备文韬武略的儒将。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他努力学习并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对动员和进行人民战争、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加强革命根据地和武装力量建设等重大问题,特别是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党中央视为“栋梁”,新四军军长
彭雪枫不仅是一位驰骋疆场的猛将,而且是一员具备文韬武略的儒将。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他努力学习并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对动员和进行人民战争、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加强革命根据地和武装力量建设等重大问题,特别是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党中央视为“栋梁”,新四军军长陈毅称为“俊才”。
彭雪枫是我军较早着手研究平原游击战略战术原则的高级将领之一。在紧张艰苦的战斗环境中,他先后撰写了《游击队政治工作教程》、《平原游击战的实际经验》、《豫皖苏边区两年来平原游击战的总结》、《战略战术问题浅说》、《游击战术的几个基本作战原则》等专著和论文,较早地提出了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论断,并成功地运用于豫皖苏平原游击战的实践之中。正如彭雪枫的战友、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所说,彭雪枫从理论和实践上“打破了在平原地区,在交通要道不能或难于建立根据地的传统说法”。
加强革命武装的文化建设,体现了彭雪枫在建军问题上的远见卓识。早在红军时期,他在政治工作上的建树就享誉全军,他创办的油印小报——《猛攻报》是红军中创办最早的小报之一,他所创办的火线剧团也是红军部队中最早的剧团之一。彭雪枫率部进入豫东后,把一支只有300余人的游击队发展成为拥有3万余人的正规军、12万之众地方部队的武装力量体系,与他大力加强政治、思想、文化建设也分不开。人称彭雪枫有“三宝”:骑兵团、拂晓剧团和《拂晓报》。就《拂晓报》来说,彭雪枫亲自兼任党报委员会主任,不论在艰苦的行军路上,还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他都要抓《拂晓报》的编辑出版工作,亲自为报纸拟定报名、题写报头,撰写和修改社论、评论,校阅报纸大样,经常检查报社的工作,使《拂晓报》成为深受淮北党政军民爱戴的良师益友,在炮火连天的敌后战场上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毛泽东曾表扬《拂晓报》是“办得好”的地区报纸之一。1939年,经过周恩来、著名记者范长江的努力,《拂晓报》一度发行到海外,使这朵中原的战地黄花闻名亚、欧、美。彭雪枫对拂晓剧团也是关心备至,经常对剧团进行毛泽东文艺思想教育,对团员的思想、生活和节目的创作、演出,亲自过问,使这支活跃在敌后的文艺轻骑兵和《拂晓报》一样,在宣传教育群众,鼓舞部队斗志,打击敌人的斗争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战争间隙,彭雪枫把大量心血用在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上,显示了一个战略家的卓越才华。1938年9月,他向党中央提出在豫东、鄂北、鲁南、皖西北交界建立根据地的建议,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赞同。随后,他奉命率部东进,在杜岗同地方党的力量会合后,打击日伪,平定匪患,恢复生产,安定民心,不到一年就建立了7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随后,他遵照党中央、中原局确定的“向东发展,向西防御”的方针,两次整编部队,调整部署,积极完成反顽斗争准备。1940年底,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彭雪枫从华中、华北斗争的全局出发,勇挑重担,建议坚持豫皖苏边斗争,表示不到万不得已决不放弃现有阵地。1941年春,日军发动豫南战役。他率部向西挺进收复失地,并坚持进行了3个月的艰苦反顽斗争。随后,他带领新四军四师执行巩固发展皖东北根据地的新任务。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彭雪枫奉命率部进军津浦路西,恢复了豫皖苏根据地。经过6年的艰苦奋战,淮北根据地从一块到多块,从小块到大块,成为拥有30余个县、面积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全国19个著名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彭雪枫也因此以一个战略区域的开创者而载入史册。
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重视教育,从另一方面显示出雪枫的战略远见。在中共北方局与河南省委领导下,他先后在山西临汾创办学兵队,在河南确山竹沟镇创办军政教导大队,在豫东敌后创办随营学校、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在淮北地区协同区党委建立联合中学、淮北中学和江淮大学,组织吸收大批知识分子参加,为部队和根据地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他亲自兼任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校长,号召学员做一个“懂得军事的政治家”和“懂得政治的军事家”。不仅直接领导学校制定训练计划,还亲自编写教材,给学员授课。几年时间里,先后培养了近5000名有觉悟、会打仗、有文化的军政人才,为四师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彭雪枫留下了大量的手稿,有文章、总结、报告、文件,也有日记、心得、信札。仅抗战6年间,就多达80多万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三
彭雪枫之所以在中国的革命历史进程中留下光辉的足迹,不仅在于他的雄才大略,而且在于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道德风范。在他身上凝聚着共产党人的许多优秀品质,荟萃着中华民族的不朽精神。1945年2月,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彭德怀、陈毅在悼念彭雪枫的挽词中,对他的革命贡献和道德风范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是“共产党人好榜样”。
他对党忠贞,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不顾及个人的安危和得失。他把“一切都是党的,人民的,连自己的生命也是属于人民的”这句话作为一生身体力行的准则。他在给妻子林颖的信中曾这样说:“我们忠诚坦白之对于爱,一如我们忠诚坦白之对于党。”可见他把对党忠诚看得高于一切,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都坚定地站在党性或党的原则立场上,正确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和决策,风击浪涌,砥柱中流。
他朝气蓬勃,勇于开拓。无论是在红军时期,还是在山西、竹沟和豫皖苏根据地,他都以辉煌的战绩、创造性的工作,开创了一个又一个新局面,受到党中央、毛泽东的赞扬。特别是他受命组建游击支队东征豫皖苏时,这一地区的大部分县城和铁路沿线已为日军占领。铁蹄践踏,阴霾四布,敌人的烧杀淫掠,汉奸的为虎作伥,顽固派杂八队的横征暴敛,使广大群众颠沛流离,衣食无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以300余人的队伍去开辟新的抗战局面,其困难程度是不可想象的。但彭雪枫以革命家大无畏的胆略和气魄,运筹帷幄,决胜战场,明确提出“发动群众,消灭敌武装,建立抗日政权,这就是我们一切已经或将要在敌后方工作的民族英雄们明确而又光荣的任务”,并将“把敌人后方变为游击区,把游击区变为抗日根据地”作为基本的战略方针。为此,他领导部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由于缺衣少粮,他和大家一起过着捡树叶拾红芋吃的生活,但却始终充满昂扬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号召大家用英雄的献身精神面对严酷的斗争,用东汉时马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的话来勉励大家。经过这种勇于开拓、坚韧不拔的努力奋斗,他所领导的部队在远离中央作战的情况下,横扫千军赢得了一次次胜利,不到两年时间,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开辟出陇海路南、津浦路西、淮河以北包括30多个县上千万人口的广大地区,振奋了民族精神,打击了凶残的敌人。
他廉洁奉公,一尘不染,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本色。彭雪枫少年从军,身无分文,征战20年,依然两袖清风。在太原任驻晋办事处主任时,他为党筹措到大批财物,手过千金分文不取,一笔笔记得非常清楚。部队给他发放衣物时,他总要先问战士们有没有,然后才领取自己应得的一份。尤其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因战争耽误,他到34岁才结婚,指战员们都希望他的婚事办得热闹一点,他不但坚决反对,而且连一床新被都没添。他常常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勉,在生活上和战士没有两样。因他有严重的胃病,同志们为照顾他的工作和身体,给他送去蚊帐、大衣、白面馒头等,他都一一退回,并说:“有罪同受,有福同享。”他家中的几个远房侄子,听说他在竹沟做了大官,到竹沟请求给弄个好差事干干。哪知雪枫严肃地告诉他们,到他这里干革命可以,若想依靠他的名声升官发财,是决然不能通融的。最后,这几名青年都到新兵连扛了大枪。将军殉国后,在整理他的遗物时,除了一套带有补丁的被褥和一些书籍外,竟然一无所有。这种对自己近于苛刻的生活习惯和风尚,成为影响部队风气的一本无形教材,使他所带的部队被誉为“天下文明第一军”。
他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彭雪枫坚决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而且总是紧紧地同实际情况相结合。他重视调查研究,善于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为虚假现象所迷惑。他对待各种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独到见地,对人对事的处理公正合理。这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在他亲自主持纠正的“淮中案件”中,体现得最突出、最明显,树立了纠正冤、假、错案的典范。
他密切联系群众,和人民同甘共苦。彭雪枫一直把老百姓当做父母,视为亲人,经常称赞人民群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告诫大家永远不要脱离群众。战争间隙,他经常带领指战员帮助驻地群众劳动,播种收割,兴修水利,整治河防。1943年8月,淮北泗南县突降大雨,大柳巷围堤忽然塌方,淮水倒灌,顷刻就会成灾。他得到报告后,立即冒雨前往抢救,并亲自抱草抬泥下水堵险。经过6个小时抢险,终于堵住了决口,免除了一场灾难。人民感谢他,称他是“关心边区人民疾苦的亲人”。他还组织军民在新兴集挖了一条排水沟,能排水,能浇地,使方圆20多个村庄消除了水患,结束了十年九涝,迎来了五谷丰登,人们把这条沟起名叫“雪枫沟”。他在1944年1月29日关于《我们是政府的卫队和老百姓的护兵》的报告中讲道:“我们是从老百姓中成长壮大的,吃饭穿衣都靠老百姓供给。我们离了老百姓,就跟鱼离了水一样是活不成的。所以我们和政府、老百姓应当同甘共苦,同生共死,有福大家享,有祸大家担。”他规定:“凡驻军3天以上的,都应帮助冬学,协助民兵,慰问抗属,参加耕作。”每次部队出发前检查工作或战斗归来,他总是先到房东家和周围领导家问好。不仅自己如此,还教育全师同志们都这样做。他常说:“我们如果与群众失去联系,一切工作就没有了根子。”在彭雪枫的言传身教下,全师干部战士遵纪爱民,蔚然成风。在豫皖苏广大地区,至今还传颂着他许多动人的故事。当地群众给他赠千人旗,送万民伞,修德政碑,表达对他的崇敬和爱戴。
他襟怀坦白,虚怀若谷,严于解剖自己,勇于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对自己的缺点,既不邀功诿过,又不遮遮掩掩,而是痛加针砭,毫不留情。他说:“我决不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在新四军四师的整风运动中,他的自我批评发自肺腑,感人至深。陈毅在称赞雪枫的诗中写道:“整风事不易,自省为更难,洗濯冒冰雪,钦君不畏寒。”
彭雪枫将军离开我们已经63年了,他以自己年轻的生命和卓越的军事才华立下了无数丰功伟绩,以崇高的人格力量为广大军民所爱戴。今天纪念他,可以告慰将军的是,家乡人民正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建设“富强美好和谐新南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他为之奋斗的事业已经或正在实现。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他的革命精神,不忘他的初衷,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雪白千里,枫红万年。彭雪枫将军永远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