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场馆
热血青年齐呐喊抗日救亡尽赤诚
热血青年齐呐喊抗日救亡尽赤诚
发布时间:2017-09-20
——宛属平津同学会旧址
位于南阳市新华东路的新华宾馆院内,有一座古老的大殿,那雕饰精美的殿角飞檐,青砖黄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甚是壮观。抗战时期,南阳地区党的外围组织——宛属平津同学会就是在这里成立的。在那民族危亡的历史紧要关头,同学会的热血青年们,唯民族利益是举,奔走呼号,为抗日救亡而呐喊,为共产党的正确主张而疾呼,为八路军的辉煌胜利而高歌,将革命的种子撒遍了唐、白河畔,把抗日的烽火点燃到伏牛、桐柏山中。同学会连同青年学生们的壮举,为南阳的抗战史涂抹上了浓重的一笔。
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后,举国上下进入全面抗战状态。这时的国民党当局,迫于全国人民强烈要求抵抗日军侵略的强大呼声,接受共产党联合抗日的主张,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正是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为共产党动员民众,发展力量,进行抗日斗争创造了大好时机。
南阳居豫鄂陕三省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加强对南阳抗日斗争的领导,1937年8月,中共鄂豫边省委派郭以青回南阳恢复发展党组织。10月,中共南阳特别支部成立,郭以青任书记,葛季武和返宛北京大学学生党员袁宝华为委员。
平津沦陷后,在北平、天津等地求学的南阳学生先后返回南阳。这批满怀爱国激情的青年学生聚义相商,一致认为:在国土沦陷、众多同胞惨遭杀害的生死存亡关头,决不能熟视无睹,坐以待毙,要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积极组织起来,,大力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正当青年学子们慷慨激昂地商讨着如何开展抗日救亡之际,共产党员郭以青、袁宝华根据上级党组织关于“联合一切抗日力量,掀起抗日救亡高潮”的指示精神,主动和这些莘莘学子取得联系,引导他们仿效外地平津流亡同学的义举,组织宛属平津流亡同学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此议一出,大家纷纷响应。于是,由郭以青、袁宝华、张剑工、张曜午、陈玉玺、李新章、乔毓秀等人为主筹备成立宛属平津流亡同学会,并在《宛南民报》上刊登了筹备启事,还拟定了会章草案。为使同学会成为一个公开的群众抗日救亡团体,取得合法地位,他们走访并得到驻宛东北军军长刘多荃的支持,最后正式呈请国民党南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备案。当时,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军民抗战情绪日炽,南阳专属迫于形势,批准了建立同学会的呈报。1937年10月4日,宛属平津流亡同学会举行了隆重的成立大会。南阳各界代表、知名人士和军政要员均到会祝贺。引人注目的是,时任河南省第六区联防处主任的别廷芳也到会祝贺。别廷芳除对同学会的成立给予肯定外,还对会名提出异议:你们都是南阳人,都有家,河南大学等校也都迁到南阳境内了,想上学可以上学,想做事可以找专员(朱玖莹)。有家住、有学上、有事干,怎么能算流亡呢?“流亡”二字不吉祥,应该删去。同学会几名骨干商议后,决定采纳别廷芳的建议,去掉“流亡”二字,改称宛属平津同学会。大会通过了会章草案,选举郭以青、袁宝华、张曜午、张剑工、陈玉玺、勇秀杰、乔毓秀等组成常务干事会,下设组织宣传、交际联络、总务三个股,袁宝华、张曜午、张剑工分别任股长。
同学会以南阳城为中心,在附近乡镇设立了瓦店、青台、赊镇和新野、唐河、南召等分会,从而吸引了大批青年投身其中。在同学会的影响和支持下,宛属妇女抗敌后援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抗日联合会等抗日救亡团体相继成立,南阳大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浪潮。这当中,尤以宛属平津同学会所开展的活动引人注目。
同学会在南阳县民众教育馆创办了《救亡》周刊和《炮火》壁报,设立战局电讯、全民抗战、救亡通讯、时局述评等栏目,广大读者从刊物、壁报上介绍的平型关大捷等胜利消息中,增强了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同学会在办刊办报的同时,还组织了歌咏队、宣传队。他们经常深入城内各小学校和公共场合,教唱《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在松花江上》等歌曲。他们还深入农村,进行演唱。伴随着激昂动人的歌声,南阳人民的抗战救亡热情在滋生、高涨和爆发。同学会排演话剧,在城内巡回演出。一次,在大华剧院公演《放下你的鞭子》时,由乔毓秀饰演的卖唱女、张曜午饰演的卖唱老人、袁宝华饰演的青年工人形象逼真,情节动人,强烈地打动了观众的心,全场一片哭泣之声。当卖唱老人拿起鞭子抽打因饥饿而发昏的卖唱女时,一位观众竟忘记是在看戏,冲上戏台,将卖唱老人手中的鞭子夺了过来,狠狠地甩在地上。当卖唱老人含泪向观众讲述东北沦陷后东三省民众遭受日军铁蹄践踏的惨状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声顿时如雷灌耳般地在剧院响起。同学会正是通过这种极富感染力的宣传,使南阳人民对日本侵略者产生了无比仇恨。很多热血青年,就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义无反顾地参加革命,奔赴抗日前线。
为支援抗战前线,同学会的学生们走上街头或深入城郊农村进行募捐。他们慷慨激昂的陈词,为抗战呐喊的正义之声,感染激发了各界民众的爱国热情,群众纷纷捐钱、捐物、捐粮。七七事变一周年时,南阳城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以同学会等团体为主举行了盛大集会。会后,人人手持标语牌和小旗,进行游行。同学们一边呼口号,一边高唱爱国歌曲。这次集会游行,震动了南阳城,不少市民把自己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物送到同学会,捐献给抗日前线的健儿们。
同学会还以请愿、开办进步书店、街头演讲、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等形式,广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同学会青年学子们的爱国行动,成为国民党顽固派的眼中钉、肉中刺。国民党南阳县党部指责同学会里有共产党员,扬言要予以取缔。恰值此时,日军飞机开始轰炸南阳。根据这一形势,中共南阳特别支部决定同学会将工作重点转入农村,只留少数会员在城内工作,其余分赴宛属各县,继续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到1938年9月,由于同学会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其宣传鼓动的历史使命,再加上同学会的骨干分子均已转移到各地进行实质性抗日组织工作,这一抗日救亡团体基本上自行解体。同学会的优秀儿女在南阳各地,犹如革命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南阳抗战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和一腔热血。
位于南阳市新华东路的新华宾馆院内,有一座古老的大殿,那雕饰精美的殿角飞檐,青砖黄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甚是壮观。抗战时期,南阳地区党的外围组织——宛属平津同学会就是在这里成立的。在那民族危亡的历史紧要关头,同学会的热血青年们,唯民族利益是举,奔走呼号,为抗日救亡而呐喊,为共产党的正确主张而疾呼,为八路军的辉煌胜利而高歌,将革命的种子撒遍了唐、白河畔,把抗日的烽火点燃到伏牛、桐柏山中。同学会连同青年学生们的壮举,为南阳的抗战史涂抹上了浓重的一笔。
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后,举国上下进入全面抗战状态。这时的国民党当局,迫于全国人民强烈要求抵抗日军侵略的强大呼声,接受共产党联合抗日的主张,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正是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为共产党动员民众,发展力量,进行抗日斗争创造了大好时机。
南阳居豫鄂陕三省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加强对南阳抗日斗争的领导,1937年8月,中共鄂豫边省委派郭以青回南阳恢复发展党组织。10月,中共南阳特别支部成立,郭以青任书记,葛季武和返宛北京大学学生党员袁宝华为委员。
平津沦陷后,在北平、天津等地求学的南阳学生先后返回南阳。这批满怀爱国激情的青年学生聚义相商,一致认为:在国土沦陷、众多同胞惨遭杀害的生死存亡关头,决不能熟视无睹,坐以待毙,要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积极组织起来,,大力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正当青年学子们慷慨激昂地商讨着如何开展抗日救亡之际,共产党员郭以青、袁宝华根据上级党组织关于“联合一切抗日力量,掀起抗日救亡高潮”的指示精神,主动和这些莘莘学子取得联系,引导他们仿效外地平津流亡同学的义举,组织宛属平津流亡同学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此议一出,大家纷纷响应。于是,由郭以青、袁宝华、张剑工、张曜午、陈玉玺、李新章、乔毓秀等人为主筹备成立宛属平津流亡同学会,并在《宛南民报》上刊登了筹备启事,还拟定了会章草案。为使同学会成为一个公开的群众抗日救亡团体,取得合法地位,他们走访并得到驻宛东北军军长刘多荃的支持,最后正式呈请国民党南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备案。当时,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军民抗战情绪日炽,南阳专属迫于形势,批准了建立同学会的呈报。1937年10月4日,宛属平津流亡同学会举行了隆重的成立大会。南阳各界代表、知名人士和军政要员均到会祝贺。引人注目的是,时任河南省第六区联防处主任的别廷芳也到会祝贺。别廷芳除对同学会的成立给予肯定外,还对会名提出异议:你们都是南阳人,都有家,河南大学等校也都迁到南阳境内了,想上学可以上学,想做事可以找专员(朱玖莹)。有家住、有学上、有事干,怎么能算流亡呢?“流亡”二字不吉祥,应该删去。同学会几名骨干商议后,决定采纳别廷芳的建议,去掉“流亡”二字,改称宛属平津同学会。大会通过了会章草案,选举郭以青、袁宝华、张曜午、张剑工、陈玉玺、勇秀杰、乔毓秀等组成常务干事会,下设组织宣传、交际联络、总务三个股,袁宝华、张曜午、张剑工分别任股长。
同学会以南阳城为中心,在附近乡镇设立了瓦店、青台、赊镇和新野、唐河、南召等分会,从而吸引了大批青年投身其中。在同学会的影响和支持下,宛属妇女抗敌后援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抗日联合会等抗日救亡团体相继成立,南阳大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浪潮。这当中,尤以宛属平津同学会所开展的活动引人注目。
同学会在南阳县民众教育馆创办了《救亡》周刊和《炮火》壁报,设立战局电讯、全民抗战、救亡通讯、时局述评等栏目,广大读者从刊物、壁报上介绍的平型关大捷等胜利消息中,增强了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同学会在办刊办报的同时,还组织了歌咏队、宣传队。他们经常深入城内各小学校和公共场合,教唱《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在松花江上》等歌曲。他们还深入农村,进行演唱。伴随着激昂动人的歌声,南阳人民的抗战救亡热情在滋生、高涨和爆发。同学会排演话剧,在城内巡回演出。一次,在大华剧院公演《放下你的鞭子》时,由乔毓秀饰演的卖唱女、张曜午饰演的卖唱老人、袁宝华饰演的青年工人形象逼真,情节动人,强烈地打动了观众的心,全场一片哭泣之声。当卖唱老人拿起鞭子抽打因饥饿而发昏的卖唱女时,一位观众竟忘记是在看戏,冲上戏台,将卖唱老人手中的鞭子夺了过来,狠狠地甩在地上。当卖唱老人含泪向观众讲述东北沦陷后东三省民众遭受日军铁蹄践踏的惨状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声顿时如雷灌耳般地在剧院响起。同学会正是通过这种极富感染力的宣传,使南阳人民对日本侵略者产生了无比仇恨。很多热血青年,就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义无反顾地参加革命,奔赴抗日前线。
为支援抗战前线,同学会的学生们走上街头或深入城郊农村进行募捐。他们慷慨激昂的陈词,为抗战呐喊的正义之声,感染激发了各界民众的爱国热情,群众纷纷捐钱、捐物、捐粮。七七事变一周年时,南阳城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以同学会等团体为主举行了盛大集会。会后,人人手持标语牌和小旗,进行游行。同学们一边呼口号,一边高唱爱国歌曲。这次集会游行,震动了南阳城,不少市民把自己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物送到同学会,捐献给抗日前线的健儿们。
同学会还以请愿、开办进步书店、街头演讲、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等形式,广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同学会青年学子们的爱国行动,成为国民党顽固派的眼中钉、肉中刺。国民党南阳县党部指责同学会里有共产党员,扬言要予以取缔。恰值此时,日军飞机开始轰炸南阳。根据这一形势,中共南阳特别支部决定同学会将工作重点转入农村,只留少数会员在城内工作,其余分赴宛属各县,继续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到1938年9月,由于同学会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其宣传鼓动的历史使命,再加上同学会的骨干分子均已转移到各地进行实质性抗日组织工作,这一抗日救亡团体基本上自行解体。同学会的优秀儿女在南阳各地,犹如革命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南阳抗战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和一腔热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