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在党史新中国史上的 重要地位和意义(节选四)_党史事件_党史博览_宛城党史方志网_南阳党史方志网
今天是: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宛城党史方志网 >党史博览 >党史事件 > 正文

党史事件

新时代在党史新中国史上的 重要地位和意义(节选四)

新时代在党史新中国史上的 重要地位和意义(节选四)

发布时间:2021-04-01 宛城区党史方志网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21-04-01

 

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

需要准确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  曲青山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次大会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大政方针,就推进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作出了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武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首先要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在全面系统学习领会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抓住关键、抓住精髓、抓住要义,准确领会和把握新理念、新论断、新任务、新举措。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
历史起点和内涵 
        党的十九大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虽然是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但不能把党的十九大作为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回望历史,从治国理政新变化、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等方面得出一个重大结论:从党的十八大起,我国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从目标、任务等方面对新时代进行了界定,强调:“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人贡献的时代。”这些内容构成了新时代的基本内涵。
      在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使用过新时期、新阶段、新世纪新阶段等不同的概念。新时期指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启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世纪新阶段说的是从20世纪跨入21世纪,就是指21世纪。新阶段用得最广泛。新时代和新时期、新阶段的表述是怎样的关系呢?新时代在一定意义上和新时期、新阶段有相同相通之处,它主要是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从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从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这个角度使用的概念。新时代比新时期、新阶段更鲜明、更响亮、更具感召力,更能反映出时代本质的特征。对新时代的理解,不能停留在抠字眼层面,而忽视了最精髓的东西。
      总之,党的十八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坐标点,是重大历史节点。这个新时代,至少将持续到21世纪中叶。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
认识和理解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重大新判断。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判断可以追溯到1956年党的八大。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的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但是因为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后来对这个正确的判断没有坚持住,偏离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面。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正确的。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专门在党的八大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表述,即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二大以后,这个表述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规范表述。
      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如果从1956年党的八大开始算起,至今已有60年了;如果从1981年作出历史决议算起,至今也已有近40年了。这几十年间,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社会生产和人民需要两个方面来看,这个表述都不适应了。
      从社会生产上来看,“落后的社会生产”的表述已经不能完全反映我国当前的实际。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千差万别,既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这些大都市、大城市,其城市建设、城乡面貌,即使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用“落后的社会生产”不能覆盖地域上的不同发展水平。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等大幅提升,进入世界前列。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20多种工农业产品产量在世界上居于第一,有许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许多产品的科技含量、技术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超越,比如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太湖之光、高铁、大飞机等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果再用“落后的社会生产”的表述,已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不仅说服不了人民群众,也说服不了国际社会。
      从人民需要上来看,“物质文化需要”的表述也已经涵盖不了人民的需要。当前,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多方面、多领域、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不同群体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的。除了物质的、文化的需要以外,还有政治方面的需要,比如公平、正义、法治的需要;还有生态方面的需要,比如对改善空气中的雾霾、土壤污染、水资源污染、食品不安全状况的需要,对蓝天白云绿水、绿色健康食品的需要,等等。
      我国社会发展现在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包括东部、中部、西部地域上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同群体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认识和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时,要把握好“两个充分认识”。
      一是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全局性的、历史性的,不是局部的、暂时的。这种全局性、历史性变化,给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要求,要求我们要有问题导向意识,什么问题来了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矛盾问题突出,就集中力量解决什么矛盾问题。问题倒逼改革,我们就用改革解决问题、促进发展。
      二是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对我国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事物从量变到质变,需要越过一个“度”,也就是达到一个节点。只有达到了节点,才会发生质变。现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一个量变的过程、积累的过程。因此,不能因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就超越社会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发展阶段必须判断准确,既不能超越,也不能落后。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一度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搞了“大跃进”,最终欲速则不达,越想快就越快不了,受到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惩罚。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汲取历史教训,作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判断。这里所指的长期到底长到什么时间呢?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讲的是100年。他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100年不动摇。100年,这一方面表达的是一种决心、一种意志,另一方面表达的也是一个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一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大概是100年。党的十九大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比以前规划的目标提前了15年。到2050年或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那么,从2035年到2050年之间是否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呢?我认为基本国情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当我们建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后,才需要对社会处于什么阶段再作出新的综合研判。
      从世界角度来看,我国虽然“块头大”,但是“虚胖”,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经济结构等方面还含有一定的“水分”。我国虽然大,但大而不强,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对此,我们也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我们在认识和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时,只有抓住了上述“两个充分认识”,把握住“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和统一性,才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三、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辩证关系      党的十九大提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四个伟大”是有着严密逻辑关系的。
“四个伟大”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总框架、总抓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四个伟大”,是按照实现伟大梦想这一条主线,也就是按照我们党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分别展开论述的。“四个伟大”既有各自的内涵,其内在关系又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必须强调的是,“四个伟大”并非平行的关系。“四个伟大”有矛盾的主次之分,最核心最关键的就是建设伟大工程,它起着决定性作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长期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的这种历史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伟大斗争能不能取得胜利,取决于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能不能取得成功、推进得好不好,关键在中国共产党;伟大梦想能不能实现,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冲锋在前、以上率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磅礴力量。同时,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不要空谈,不能脱离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贯通      党的十九大要求全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并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我们要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是完全一致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理论上进行的高度概括和凝练,主要内容体现在“8个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是在实践层面、方略层面的展开,主要表述为“14个坚持”o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是一个有机联系、相互契合的完整理论体系,必须贯通起来把握。不能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基本方略分割开来,机械地、呆板地、僵化地理解。当然,思想理论和战略部署可以从不同角度学习领会,但必须始终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来对待,作为整体的一个系统来统筹、来思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一致性,不能将“8个明确”和“14个坚持”生搬硬套地一一对应,要抓住最关键最核心最本质的联系。五、基本方略对基本纲领、基本
经验、基本要求的统筹归并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即“14个坚持”。我认为,这“14个坚持”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层面和战略层面上的具体展开。
      这“14个坚持”有一个内在的严密逻辑,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由“1+5+4+4”构成。“1”即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全面的,是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是领导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和削弱。“5”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第一个“4”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第二个“4”即国防和军队建设、总体国家安全观、“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四大部分构成“14个坚持”的完整严密的科学逻辑体系。
      党的十九大提出“14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它与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关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基本纲领是党的十五大提出来的,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基本经验是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10条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和坚持的8条基本要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基本方略,实际上是将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统筹到一起,重新作了汇集和组合。
      基本方略替代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基本方略将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统筹归并,是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作出的适时调整,是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集大成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
全面”战略布局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有一个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在党的十八大上正式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逐渐形成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后一般表述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是这样表述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提出以来,两者是什么关系备受关注,这也是一个需要弄清楚的重大问题。
一方面,党的领导是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通起来的灵魂和枢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党要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也都是在党的领导下推进的。全面从严治党本身也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并起着关键性、决定性作用。如果将“四个全面”比作高速运行的“复兴号”高铁列车,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系统,改革是动力系统,法治是保障系统,党的建设是指挥系统。也就是说,全面从严治党是决定方向的、决定根本的。
      另一方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穿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始终,覆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部,体现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和各个过程。“五位一体”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每一个建设渚B有目标、改革、法治、党的领导的问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主攻方向、重点领域、关键问题,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总抓手,起着牵引、抓总和管统筹的作用。七、“两步走”战略安排的表述       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未来的30年,分两个阶段作出战略安排,也可称为“两步走”战略安排。现在,有人将党的十九大“两步走”战略安排表述为“又一个‘新三步走’战略”。这种表述,我认为应该慎重使用,否则容易产生误解和歧义。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并作了国民经济发展分“两步走”的设想。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同“小康”这一富有中华传统文化意蕴的话语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两步走”战略:“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一九八O年的七千一百亿元增加到二OOO年的二万八千亿元左右。”为了实现20年的奋斗目标,在战略部署上要分两步走:前10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10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十三大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主要是对第三步战略作出具体安排。即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十九大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做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把原来“三步走”战略的最后目标提前了15年。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奋斗目标将党的十七大党章中的基本路线增加了两个字、修改了两个字。增加了“美丽”,对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生态文明建设。由此构成了“富强”对应经济建设、“民主”对应政治建设、“文明”对应文化建设、“和谐”对应社会建设、“美丽”对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完整格局,并根据目标任务的变化,将“国家”修改为“强国”。
       为什么有人说是“又一个‘新三步走’战略”呢?他们主要是将党的十九大到2020年仍然作为一步。虽然这个时间段有一个目标任务,但我认为不应该作为单独的一步,还是应该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表述称之为“两步走”战略或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为好。八、“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
奋斗目标的接续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完整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指出:党的十八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一个战略目标、三个战略举措,构成完整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思想逐步发展成为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
      有人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管长远的,而是短期的、阶段性的。提出这个问题的主要依据就是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第一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就实现了。所以,这个战略布局到2020年也就完成使命了,也就完结了。党的十九大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明确答案,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在学习时给予关注。事实表明,这个战略布局是管长远的。在新时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是始终有效的、管用的。
      我们要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观察问题,要在一般意义上、原则意义上、普遍意义上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而不要局限于具体内容的表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是我们大目标下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已经提出了新的目标,那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认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后,第一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替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然是一个战略目标、三个战略举措的完整体系,依然是管长远、管根本的,至少要管到本世纪中叶即2049年或2050年。九、党的十九大报告新特点的概括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除导语和结束语外,共有13个部分,3.2万余字。这13个部分,有一个严密的逻辑结构,可以分为三大板块。导语和第一至第四部分构成第一大板块,是总论,主要是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30年进行战略规划;第五至第十二部分构成第二大板块,反映“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内容,“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不是平行的关系,而是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关系,“四个全面”的内容体现在五大建设之中,体现在国防和军队建设、总体国家安全观、“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中;第十三部分和结束语为第三大板块,主要提出党的建设和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并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继续奋斗的号召。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许多人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提炼概括,从“三个新”到“十多个新”各不相同。这些概括反映了对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的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过程。准确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需要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最权威、最准确的解读,使学习有更高的出发点和起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新特点最权威最准确的概括是什么呢?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省代表团讨论党的十九大报告时提出的“四个新”,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党的建设的新要求。这“四个新”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最权威、最准确、最全面的解读和概括。
       在此基础上,我认为,还应该再增加一个新,就是“新思想”,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对这个“新思想”,党的十九大新党章已经作了最权威、最准确、最庄严、最郑重的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我认为,这“五个新”,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新特点的高度概括、高度凝练,权威概括、权威解读,是宣传解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依据。
今天,我们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我相信,随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理论武装的不断深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定会成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并在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掌握中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凝聚起全党和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激励和引领中华儿女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