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南阳市情 >历史典故 > 正文

历史典故

南阳丝绸业

南阳丝绸业

发布时间:2022-06-08 党史研究室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22-06-08

 南阳丝织业历史悠久,清代中叶又获得长足发展。所产绸、绉各品,其色泽品质虽江浙为逊,然视汴绸则过之。同治年间,知县殷如壁倡导丝绸改良,不数年,出渐旺,质量提高,时有“殷缎”之称。光绪以来,南阳城厢专业机户达八、九百家多分布在南关、小西关、小东关一带。著名的大丝绸庄、大机房有旭长仁、公昌裕发恒、恒盛德、三和恒、三义恒等20余家,都拥有相当数量的织机,在城及南召、镇平、内乡、方城、泌阳等地都有为其加工的“包机”,还分别在上海北京、汉口、西安、开封、许昌等地设有分庄。仅“裕发恒”就有雇工300余人。产有板绸、纺绸、湖绉、纱、罗等,以“南阳绉”最为驰名。因多为各种各样提花,又称“提湖绉”。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知县潘守廉延请湖州、沂州、江浙等地蚕师机匠,来宛辅提炼净丝诸法,仿制江宁绸缎,“迩时匠心精巧,几与苏杭争胜”、“每年销售价约数十万金”(《河南柞绸历史产销变化情况》)。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南阳的湖绉、捻线缎八丝绸、起花棉绸,经河南省商务农工局与抚部检验,“送京师陈列”(同上)。当时,南品多经外蒙销于俄国、日本,绉类经汉口、上海转销欧美。清末和民初,沪商“久成”、“丰”丝绸庄亦在南阳设立分庄。但由于商人牟取暴利,偷工减料,致使南阳提花绉质量严重下降穿著者一夜就磨破衣袖,被称谓“一灯油”。桑丝绸销路日滞,但柞丝绸销路较好。至民8年(1919),南阳县城乡织绸者尚有七百多家,织机3000余张,年产绸品40余万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