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事件
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
发布时间:2023-04-05
内涵
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不仅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迎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且培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定不移地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崭新的人民共和国,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是当时唯一正确的政治方向,也是延安精神的政治灵魂。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1936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论证了战争中的实事求是问题。1938年10月,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使用了“实事求是”的概念,并要求共产党员做实事求是的模范。1941年5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作出了科学的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为了在党内形成实事求是的好风气,毛泽东同志还亲自领导了延安整风运动。在他的带动下,经过延安整风的洗礼,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三大优良作风,在思想理论上达到了空前的统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从事一切革命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延安时期,我们党又鲜明地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同志又鲜明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毛泽东同志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时刻关心人民疾苦,悉心倾听人民的呼声,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尽力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在毛泽东同志的言传身教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
4.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标志。延安时期的环境和条件异常艰苦,为了战胜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党中央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领导边区居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基本实现了粮食、棉布等日用品的自给,战胜了困难。
成因
延安精神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继续、发扬和升华,是特定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下的产物。延安精神形成于20世纪的40年代,当时正处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把中国人民推向战争的深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是罄竹难书的。特别是1941年~1942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由于日伪的“扫荡”和蒋介石的包围封锁,加之华北各地连年发生自然灾害而进入了极端困难的时期。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敌后抗战,党中央先后提出著名的“十大政策”,其中发展生产和整风运动是两个中心环节,是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当时,解放区所面临的严重物质困难正如毛泽东叙述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为了克服严重的物质困难,坚持抗战,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都带头参加大生产运动,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经过不到三年的奋战,把荆棘丛生、野狼成群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是牛羊”的“陕北江南”。陕甘宁边区机关和学校的经费基本都做到自给,出现了“丰衣足食”的景象。敌后各解放区军民在战斗频繁的环境里,仍然坚持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克服困难,为敌后军民战胜严重困难、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密切了党政军民关系,锻炼和培养了干部,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中心内容的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