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概况
卧龙区建制沿革
卧龙区建制沿革
发布时间:2024-12-06
卧龙区历史
西周 申伯国,其城为申伯之都。
春秋 楚灭申,置为县,宛为楚邑。
战国 宛属楚,后期属韩。赧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91年),秦伐韩拔宛【按《史记·秦本纪》:昭王十五年(公元前292年)攻楚拔宛,而《史记、楚世家》无记载】。四十三年(公元前272年),初置南阳郡,郡治宛。
秦 宛为南阳郡治,大郡之都。
西汉 因秦制。南阳郡辖36县,宛为郡治。
新 更南阳郡名前隊,更宛名南阳。莽末,新市、平林兵拔宛,建为更始帝都城。
东汉 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刘秀遣大司马吴汉击降宛。次年,南阳郡、县复归汉,悉复旧名。郡辖37县,治宛。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袁术占宛,后为张绣所据,依附刘表。建安四年(199年),张绣降曹操。十一年(206年),刘备为表破操兵于博望。十三年(208年),操至宛,宛属曹。
三国 属魏,宛为荆州刺史治、南阳郡治。
西晋 武帝咸宁三年(277年),封其子司马柬为南阳王,南阳郡称南阳国,辖14县,治宛。太康十年(289年),司马柬徙封于秦,南阳复为郡,治宛。惠帝光熙元年(306年),平昌公司马模进封南阳王,南阳复为国。
东晋十六国 晋南阳为郡,郡治宛。成帝咸和三年(328年),石勒攻宛,南阳太守王国降,宛入后赵,咸康四年(338年)复归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宛复为后赵占领,当年,晋凉州太守司马勋收复。废帝太和元年(366年),南阳督护赵宏以宛降前燕,次年晋复。孝武帝太元三年(378年),宛被前秦占领,九年(384年),复归晋。
南北朝 宛属宋,为雍州南阳郡治。齐因宋,明帝永泰元年(498年),宛入魏。魏 分宛置上陌县。西魏因之,周并宛入上陌,更名上宛。
隋 开皇初,废郡称州。改上宛为南阳县,属邓州。大业三年(607年),复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今邓县东南),南阳为属县。
唐 武德三年(620年),以南阳县及春陵郡之上马县置宛州,又置云阳、上宛、安固三县,并治宛城。八年(625年),废宛州,上马归唐州,省云阳、上宛,以安固并入南阳,属邓州。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五月十一日,改南阳名武台。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南阳名。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南阳没于安禄山。僖宗中和元年(881年),黄巢起义,朱温占领南阳。皆未几,复归唐。
五代十国 南阳入梁,属宣化军,唐属威胜军,周属武胜军,皆为县治。
宋 南阳属邓州。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割与金。
金 初因宋制。正大三年(1226年),设申州治南阳,属南京路(《元好问集》、明《成化总志》作正大四年置州)。
元 世祖至八(1271年),升申州为南阳府,辖唐、邓、嵩、裕、汝5州13县,南阳为府治。
明 府辖2州11县,治南阳。成祖永乐六年(1408年),南阳为唐王国。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设布政司参政分守南汝道治南阳。
清 因明制。府辖2州11县,南阳为府治。宣统三年(1911年),又为南汝光淅道治。
中华民国 2年(1913年),撤销南阳府,南阳县改属豫南道(次年6月,改称汝阳道)。民国16年(1927年)4月道废,属河南省。民国21年(1932年),南阳设立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辖南阳、泌阳、镇平、内乡、邓县、淅川、唐河、方城、南召、新野、桐柏、舞阳、叶县13县,南阳为专员公署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8年11月4日,南阳解放。8日,分县设立南阳市。1949年3月,南阳市、县政府合署办公,11月,正式分设。1952年6月10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撤销南阳市,改为南阳县辖镇,11月10日,并入南阳县。1953年7月9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南阳镇改为专辖镇。同年11月10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复设南阳市。1960年6月16日,南阳县并入南阳市(8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1961年7月15日,恢复南阳县,南阳市、县分别建置(10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南阳市历为南阳专员公署、南阳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1994年7月,南阳区划调整,撤销县级南阳市,成立卧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