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人物
冯友兰
冯友兰
发布时间:2024-12-12
冯友兰(1895年12月4日—1990年11月26日),字芝生。1895年12月4日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新理学体系创立者。父台异,字树侯。母吴清芝,字静宜,通诗书。
冯友兰自7岁入私塾。10岁起,父亲任职武昌,与弟景兰、妹淑兰(沅君)随母至武昌安家,由母亲监读。13岁,移家崇阳,随教读师爷学古文、算术等,开始接触《外交报》等新报刊。1908年父病故。随母扶柩归里,仍读私塾。1910年,考入唐县县立高等小学,次年,以初试第二名,复试第一名考入开封中州公学中学班。1912年夏转入武昌中华学校,同年底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次年,因喜好逻辑,立志学哲学。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法科,入学后转文科哲学门,学中国哲学。1918年夏由北大毕业,任河南第一工业学校语文、修身教员。同年与任载坤结婚。
1919年,为响应“五四”运动,与友人稽明(稽文甫)等创办《心声》杂志,其所撰发刊词声明:“本杂志之宗旨,在输入外界之思潮,发表良心之主张,以期打破社会上、教育上之老套,惊醒其迷梦,指示以前途之大路,而促其进步”。
1920年,留学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哲学系。1923年毕业回国,任中州大学教授兼哲学系主任、文科主任。次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5年任广东大学哲学教授,次年任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燕大研究所导师兼北京大学讲师,教授西方哲学。1927年开始研究、讲授中国哲学史。1928年起,改任清华大学哲学教授并兼职北大、燕大。次年起兼任清华哲学系主任。1931年起兼清华文学院院长,曾一度主持清华校务会议及日常工作。
1931年出版《中国哲学史》上卷。1934年出版《中国哲学史》下卷。至此,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通史问世。1936年,中国哲学会成立,任理事、编委会主任,并主编会刊《哲学评论》。次年又任中国哲学会常务理事(该会不设会长)。
“七·七”事变后,任长沙临时大学教授兼哲学心理教育系教授会主席、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所长。并为部聘教授。先后写出《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合称“贞元六书”,意即贞元之际所著书,建立“新理学”哲学体系。《新理学》曾获抗日以来最佳学术著作一等奖。在抗日战争胜利、西南联大结束之际,他曾撰写《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1946年秋,赴美讲学,先后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夏威夷大学客座教授,其讲稿《中国哲学简史》(英文),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讲学期间,曾代表清华大学出席普林斯顿大学200周年校庆,并接受该校所赠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48年3月,他排除障碍,克服困难,毅然由美国回国,仍任教清华。9月下旬,出席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会议,当选为研究院评议会委员。
1948年12月,梅贻奇(原清华校长)离清华后,冯友兰任清华校务会议临时主席,主持清华日常工作。1949年初,中共北平市军管会接管清华,任命冯为校务会议主席。同年5月,中共北平市军管会决定成立清华校务委员会,任命冯为委员。9月,冯辞去所任清华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委会委员各职,专任教授。
1951年底,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印度、缅甸,接受德里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此后,又被任命为北大校务委员会委员,科学院学部委员、常委,受聘为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哲学史组组长。
在屡遭批判的艰难环境中,冯友兰坚持哲学研究工作。陆续出版《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并开始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
“文化大革命”开始,冯友兰深遭深文周纳,无中生有,任意上纲的各种斗争之苦,但他没有气馁,稍有可能时,仍继续写作《中国哲学史新编》。
1982年1月,出版《中国哲学史新编》修订本第一册,其自序表示:“我决心在继续写《新编》的时候,只写我自己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上所能见到的东西,直接写我自己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上对于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理解和体会,不依傍别人”。同年,赴美访问,接受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此后,他陆续出版《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新编》修订本第二、第三册、《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四、第五、第六册、《三松堂全集》第1~7卷、《冯友兰学术精华录》。1990年7月,又以95岁高龄完成《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同年11月26日,因肺炎逝世。
冯友兰是中国近代以来思想自成体系的少数几位哲学家之一。中、英文著作约五百万言,编为三松堂全集和英文著作集。其《中国哲学史》确立了他中国哲学史学科主要奠基人的地位,在全世界具有广泛影响。《中国哲学简史》已译为十几种文字,至今为世界各大学教材。其“贞元六书”是哲学创作之可贵成果,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冯友兰又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从事高等教育60余年,为我国文史哲各学科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者。他在清华工作20年,又曾主持清华校务,对清华的基本建设、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均有贡献。他任文学院院长17年,于中文系兼重外文修养,于外文系兼注重国学造诣,使清华文学院在全国高校中独树一帜。
冯友兰历任政协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第四届代表和主席团成员。
冯友兰生前有联云:“闸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上联系自道平生志事,下联为所求理想境界,其人其学,于斯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