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沉积相
- 外文名
- sedimentary facies
- 含 义
- 反映沉积物和沉积环境的关系
- 分 类
- 陆相、海陆过渡相、海相
沉积相是反映一定自然环境特征,具有一定岩性和古生物标志的地层单元。从沉积物(岩)的岩性、 结构、 构造和古生物等特征可以判断沉积时的环境和作用过程。沉积相概念首先由瑞士A·Gressly于1838年提出。他认为具有相似的岩性和古生物两方面特征的岩石单元才能作为同一个“相”。以后由于从不同角度运用“相”这个术语,出现了不同的提法。表示岩性特征的,如“砂岩相”;表示沉积物与大地构造关系的,如造山后期“磨拉石相”;表示沉积时的作用过程的,如“浊积相”;表示沉积环境的,如“浅海相”。现今一般学者主要从沉积环境和作用过程来理解相的涵义。沉积环境主要指海、陆、河、湖、沼泽、冰川、沙漠等分布及其地势高低。因此,它是地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3]
①残积相(eluvial facies)是陆相沉积类型之一,是基岩经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作用后,残留在原地的风化产物。沿剖面向下,它逐渐过渡为基岩。主要由基岩碎屑及铁质、红土质(铁铝质)、粘土质沉积物组成。无分选性,层理也不清楚;
②坡积—坠积相:坡积相(slope wash facies)是陆相沉积类型之一,是高地基岩的风化产物,由于雨雪等的作用,借助于重力沿斜坡滚动,堆积在山坡上形成的沉积物。坡积相主要由砂砾岩、粉砂岩等组成,碎屑物分选差,呈棱角状,常具与斜坡平行的层理;
③沙漠(风成)相:沙漠相按成因可划分为岩漠沉积物、戈壁沉积物、风成沙沉积物、旱谷沉积物、沙漠湖及内陆盐碱滩沉积物等。其中风成沙是沙漠环境的最主要沉积物,它的特征是分选好,风成交错层理(巨型板状或槽状交错层理)广泛发育,生物化石稀少(尤其是植物化石),有时在分选差的粗粒砂岩中可找到风棱石;
④冰川相(glacial facies)是陆相沉积类型之一,是由冰川作用堆积形成的沉积物,形成于年平均温度很低的地区。它是通过冰川携带各种大小不同的岩石碎屑,如巨砾、砾石、砂、粘土等在冰川运动时或消融时直接堆积而成;
①沉积体的几何形态、产状和分布;②沉积相的识别标志,沉积物组分、结构、构造和生物组合等特征;③沉积物特征与动力条件、气候因素、大地构造之间的关系;④沉积相内部及其与相邻沉积相之间的横向、垂向演化规律和层序、接触关系,不同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相模式等。沉积相模式是指在古今沉积层中反复出现的相变组合系列。各地或各层类似的相变组合在细节上可以各有差异,但由其共性足以概括出典型的相模式,如三角洲相、曲流河床相等。沉积相模式在判断地层的沉积相时,具有标准化的作用。
普遍运用“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则和比较岩石学方法。由于现代环境中复杂的营力作用可以直接观察和记录,作用的结果在沉积物的特征上能如实反映出来,因此现代沉积的研究是判断古代沉积相的依据。20世纪60年代以来,沉积学界对现代沉积的研究颇为重视。
研究沉积相要注意综合运用地层古生物学的、矿物岩石学的、物理化学的、数学的、地球物理学的、地球化学的、水力学的等方法。值得重视的是:应用地球物理勘测所获得的资料研究古代沉积相;应用电子资料处理技术,对资料进行储存、检索、整理和统计;开展低温、低压下常见矿物热力学原理的研究;有关大地构造对沉积作用与沉积盆地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以及同位素地质学、古地磁学、扫描电镜等研究和使用。
一个地区的沉积层受到该区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综合影响,使其具有独特的特征。所谓沉积相,就是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总和。包括岩性特征(岩石的颜色、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与组合)、古生物特征(生物的种属和生态)和地球化学特征。这些特征就是相标志。根据这些相标志可以重塑古环境,研究古地理。